新鲜、有趣,互联生活。令狐葱。

2009/03/15

看图不说话:淘宝和163

淘宝网:


taobao by you.

163:


163 by you.

2009/03/03

全面,彻底的停止暴风影音stormliv.exe进程

因为装了暴风影音,每次启动系统都会发现进程自动加载了一个stormliv.exe进程,在进程中即使停掉,重新启动的时候也会回来。这个进程的作用,是用来监测暴风影音是否有升级版本的,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少部分懒人可能还是需要的……),我们完全可以停掉/禁止这个进程,下面是停止 stormliv.exe进程的具体操作:

 

①、开始->运行中,输入msconfig,回车,在"服务"选项卡中找到"Contrl Center of Storm Media",把勾去掉。通常大家可能都会做这一步,不过实际上这不一定需要,及时做了,在下次你打开暴风影音的时候,stormliv.exe进程还是会自动出来。下面的一步才是关键,也是必需的。

 

②、控制面板�> 管理工具�> 服务,找到"Contrl Center of Storm Media",双击,在服务状态下点"停止",启动类型中选"已禁用"或者"手动"

2009/02/11

一课经济学

破橱窗

  让我们效仿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从一面被砸破的橱窗的简单例子说起。
   
  话说一个顽童抡起砖头,砸破了面包店的橱窗。当店主怒气冲冲追出来时,小捣蛋早已逃之夭夭,只剩下一群看闹热的围观者。大家盯着橱窗的破洞以及四下散落的玻璃碎片,若有所思。不一会儿,跟通常的情形一样,有些人开始互相议论,宽慰店主和众人的心:玻璃破了很是可惜,可是这也有好的一面。这不,对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他们越琢磨越来劲:一面新的橱窗需要多少钱?要250美元。这笔钱可不算少。不过,这没什么好埋怨的,事情本来就这样,要是玻璃永远都不破,那装玻璃的人吃啥。玻璃店多了250美元,会去别的商家那里消费,那些个商家的口袋里多了几个钱,又会向更多的商家买东西。经这么一说,小小一片破橱窗,竟能够连环不断提供资金给很多商家,使很多人获得就业机会。要是照这个逻辑推下去,结论便是:扔砖头的那个小捣蛋,不但不是社区的祸害,反而是造福社区的善人。 
   
  且慢!让我们来分析其中的谬误。至少围观者所作的第一个结论没错,这件小小的破坏行为,的确会给某家玻璃店带来生意。玻璃店主对这起捣蛋事件除了略表同情之外,更多的应该是高兴。但是,面包店主损失掉的250美元,原本是打算拿去做一套西装的。如今,这钱被迫挪去补破窗,出门就穿不成新西装(或者少了同等价钱的其他日用品或奢侈品)。他原来有一面橱窗再加250美元,现在只剩下一面橱窗。或者说,在准备去做西装的那个下午,他本来可以心满意足同时拥有橱窗和西装,结果却只能面对有了橱窗就没了西装的糟糕现实。如果我们把他当作社区的一员,那么这个社区就损失了一套原本会有的新西装,于是变得比以前更穷了。 
   
  简单来说,玻璃店主的这桩生意,不过是从做西装的缝纫店主那里转移来的。整个过程并没有新增"就业机会"。那些围观的人只想到了交易双方――面包店主和玻璃店主――的情况,却忘掉了可能涉及的第三方――缝纫店主――的窘迫。围观者完全忘了他,恰恰是因为现在玻璃碎了,他也就失掉了亮相的机会。人们过两天就会看到崭新的橱窗,但绝不会看到多出那套被牺牲掉的西装。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东西。

战祸之福 

  讲完粗浅的"破窗谬论",有人会说,任何人只要动脑筋想一想,一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事实上,穿着各种伪装的破窗谬论,在经济学历史上却最为顽固不化,而且此种谬论在过去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这么盛行。如今,每天都有许多人在一本正经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这些人包括工业巨头、商会和工会领袖、社论主笔、报纸专栏作家、电台与电视台的评论员、技巧高深的统计专家、一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们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宣扬破坏行为所带来的好处。 

  有些人不屑于谈小小的破坏行为带来的蝇头小利,却醉心于巨大的破坏行为能让人们受益无穷。他们吹嘘战争对经济是如何如何的有利,非和平时期能比,并向我们展示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的"生产奇迹"。他们认为,战争时期庞大的需求"累积""堵塞",会给战后的世界带来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们兴致勃勃地清点那些在欧洲被战火夷为平地、必须重建的房子和城市。在美国,他们清点出战争期间无力兴建的房子、短缺的尼龙袜、破旧的汽车和轮胎、过时的收音机和电冰箱。这些人汇总出来的数额之大,令人震惊。 

  这种"需求堵塞"谬论只不过是我们所熟悉的老朋友――破窗谬论――换上一件臃肿的马甲之后的形象而已。不过这一次,有更多相关的谬误绞缠在一起,需要我们逐一驳斥。首先,它把需要(need)和需求(demand)混为一谈。战火摧毁的东西越多,人民生活越贫困,战后需要的东西也就越多,这点毋庸置疑。但是,需要并不等于需求。有效的经济需求,光有需要还不算,还必须要有相当的购买力才行。当今印度对产品的实际需要远高于美国,但是它的购买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创造商机的能力却远低于美国。 

  不过,就算绕过了上一个谬误,接下来还有可能陷入另一种谬误。发表破窗谬论的人通常只从金钱的角度去思考"购买力"。其实,只要让印钞机开足马力,不愁没有钞票。要是以金钱来衡量"产品"价值的话,那么以钞票为产品的印钞业,无疑是当今世上规模最大的产业。但是用这种方式去解决购买力问题,所印制的钞票数量越多,单位货币的价值就越贬值,货币贬值的程度可以用物价上涨的幅度来衡量。可是,人们只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财富和收入,所以只要手头多了几张钞票,便以为自己过得更好,尽管拿这些钱能买到的东西比从前少,自己实际拥有的东西可能不如从前。人们所认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经济"收益",其实大多是战时通货膨胀造成的幻象。哪怕在和平年代,同等规模的通货膨胀也能带来这样的结果,并且的确产生过这些结果。后面我们还会回过头来谈这种货币幻觉。

"需求堵塞"谬论只讲出了一半的真相,这点跟破窗谬论一样。被砸破的橱窗的确会给玻璃店带来生意,战争造成的破坏也的确给某些产品的制造商带来了大量的商机。房子和城市的毁于战火,为建筑业赢得了更多业务,而战争期间没办法生产的汽车、收音机和电冰箱,确实为那些特定的产品带来累积性的战后需求。 

  这一半的真相在大部分人看来,就像是总需求增加了。部分原因是由于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降低,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需求从其他地方转向了这些特定的产品。欧洲人盖出了空前数量的新房子,因为他们必须先解决安居问题。可是,在他们大兴土木的同时,可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人力和生产能力就会随之减少。人们买了房子之后,可用于购买其他产品的支付能力也会随之缩水。人总是顾得了一头,就顾不了另一头(当然,饥寒交迫的紧张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更多的生产活力)。 

  这一得一失当然要拜战争所赐。战争改变了人们在战后的努力方向;战争打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平衡;战争重塑了工业的结构。

  二战后的欧洲各国都出现了高速甚至奇迹般的"经济增长",那些惨遭战火蹂躏的国家是如此,那些未受劫掠的国家也是如此。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德国等国,其经济增长速度比破坏不那么严重的法国等国要快。部分原因是因为西德实行了较为稳健的经济政策,部分原因是想尽快过上正常生活的念头使人们工作更加努力。但它并不表示财物毁损对失去财物的人有利。没有人会因为需要激发出斗志而刻意烧毁自家的房屋。 

  战争结束后,迎来和平的人们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激发出旺盛的精力。托马斯麦考利(Thomas Macaulay)在《英格兰史》(History of England)的第三章开门见山这么写道: 

  不幸的事件、政府的失误,可能将一个国家置于悲惨的境地,但与之相比,科技的持续进步、人们改善自身生活的恒久努力,却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国家的繁荣。我们经常发现,肆意挥霍、苛捐杂税、荒谬的商业管制、贪渎腐化的司法体系、伤亡惨重的战争、叛乱、迫害、烈火、洪水,它们都在摧毁财富,但人民通过努力创造财富的速度却更快。 

  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财物毁于战争或和平年代。对个人来说是伤害、是灾难的东西,对由个人组成的国家来说也一定是伤害和灾难。 

  经济推理中最常见的许多谬论,源于人们倾向于将"国家"当成抽象的集合名词去思考,而忘记或忽视了组成它、并赋予它意义的个人。这种倾向在今天尤为明显。如果一开始就从惨遭横祸的个人角度去思考,那就不会有人认为战争造成的破坏对经济有利。 

  那些认为战争造成的破坏能增加总体"需求"的人,还遗漏了一个基本事实:需求和供给就像硬币的两面,其实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同一样东西。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归根结底供给就是需求。人们把自己生产的东西供应给他人,其实是为了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农民为城市供应小麦,是因为他们需要汽车或其他产品。所有这些,是现代分工和交换经济的本质。 

  这个基本事实对于大部分人(包括一些被誉为杰出的经济学家的人)来说是不清楚的。他们被工资支付等复杂的机制,以及几乎所有的现代交易都以金钱为媒介间接进行的形式所蒙蔽。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等一批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未能详尽阐明货币造成的复杂后果,至少透过"金钱的面纱"看到了现实的根本。就这一点来说,他们比当今那些批评他们的人更胜一筹。那些批评者非但没能从中得到启示,反而被金钱的表象搞糊涂了。单纯的通货膨胀――也就是发行更多的货币,造成工资和物价上扬――看起来也许像创造了更多的需求。但从实际物品的产量和交易量来看,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显然,生产力被摧毁多少,实际购买力就会被摧毁多少。尽管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以金钱表示的产品价格或"国民收入"会上升,我们却不应该被此表象迷惑,甚至自欺欺人。 

  有人争辩说,德国人和日本人比美国人拥有"战后优势",因为他们的老旧工厂在战时被完全摧毁,得以更换最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生产效率得以提高,成本得以降低,非美国那些老旧、过时的厂房与设备可比。如果真是这样,那美国人完全可以立即拆除老旧设施,从而一举消除日本和德国的领先优势。实际上,只要能满足利润最大化,所有国家的所有制造商,都可以每年弃旧换新。 

  道理很简单,厂房、设备都有最适当的折旧率,也就是最佳的更新年限。只有在制造商的厂房、设备因为老化过时,净值接近于残值,正要找人来拆除,并且已经订购了新的设备之际,炸弹刚好在这一刻落下,帮忙拆毁了现有设施,才真的对当事人有利。 

  当然,如果厂房、设备以前的折旧和过时程度没有适当反映在会计帐簿上,实际损失就不会有账面损失那么更严重。新厂房、新设备的出现,也的确会加快老旧设施的淘汰速度。也就是说使用新装备能创造更大的利润,继续使用旧装备比较而言就是损失。如果那些拥有老厂房、老设备的制造商想继续使用过时装备,已经超过了利润最大化的正常期间(假定他们有预算来添置新厂房和新设备),那么厂房、设备此时被摧毁,将带来比较优势,或者讲得确切一点,可以减低他们的比较损失。 

  我们从中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厂房毁于战火绝没有什么好处,除非在那些厂房因为折旧和过时,价值接近于破铜烂铁,正处在弃旧迎新的当口。 

  弃旧并不意味着就能迎新。上述讨论还忽略了一个核心的事实。即,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必须拥有资金提留,或者通过储蓄取得资本积累,才能实现厂房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然而,战争却会摧毁累积下来的资本。 

来源:《一课经济学》(Economics in One Lesson, 1946),赫兹利特

2009/01/08

乔布斯:苹果成功给我3大人生感悟 

我荣幸地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讲话,但是我从来没大学毕业。我只上了6个月的学就休学了。说实话,只有这次才是我几十年来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次。人生的成就是善于把点点滴滴的事情串联起来思考。
我为什么不等大学毕业?这要从头说起。

  大学不能串联灵感

   17岁时,我上大学了。我无知地选了一所学费几乎跟斯坦福一样贵的大学。6个月后,我看不出念这个书有多大价值,也不知道念这个大学能对我有什么帮助。 而且,我为了念这个书,最后会花光父母这辈子的所有积蓄。所以我决定休学,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当时这个决定看来相当荒唐,可是现在看来,那是我这辈 子做过的最好决定。

  我后来的肄业生活一点也不浪漫。我完全靠着捡可乐瓶子过活,每个星期天晚上都得走7里路,绕过大半个镇子去印度教的神庙吃顿好饭。但我不断地追寻我的好奇与直觉,去关心外界的事物,后来这些都成了无价之宝。

   举例来说,当时里德学院(编者注:Reed College,被乔布斯抛弃的大学)有着全美国最好的书法大师,在整个校园内的每一张海报上,以至每个抽屉的标签都是大师们美丽的手写字。因为我休学 了,没有什么课能上,于是我就跑去学书法。书法的美感、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捕捉的,我觉得它很迷人。

  我没预期过学这些 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什么实际作用。不过10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麦金托什电脑(Mac)时,我想起了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电脑里,这是 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文字的计算机。如果我没沉溺于书法里,麦金托什电脑可能就不会有多种字体和变间距字体了。

  我可以断言,如果我一直在大学里呆着,就不可能把这些点点滴滴的灵感串起来。但在10年后的今天,它们显得非常现实。我再说一次,在学校里不可能预先把点点滴滴学到的东西串在一起,惟有未来再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悟到的一点一滴的东西,将来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总之,是它让我的人生不同于别人。

  找到你爱的事业

   我有好运能在年轻时就发现自己爱做什么事。我20岁时,我跟斯蒂夫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苹果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在我爸妈的车库里开始了苹果电脑的事业。我们拼命工作,苹果电脑在10年间从一间只有两个小伙子的车库公司扩展 成了一家员工超过4000人、市价20亿美金的公司。在这之前一年推出了我们最棒的作品:麦金托什,而我才刚迈入人生的第30个年头。但不幸的是,我被炒 了鱿鱼。

  自己创办的公司怎么会炒自己鱿鱼?

  事情是这样的。当苹果电脑成长之后,我请了一个我以为在经 营公司上很有才干的家伙来,他在头几年也确实干得不错。可是因为我们对未来的愿景和追求不同,很不幸,最后只好分道扬镳。但董事会站在他那边,公开炒了我 鱿鱼。就这样,曾经是我整个成年生活重心的东西一夜就不见了,令我一时愕然,走投无路。

  随后几个月,我实在不知道要干什么好。我成为了公众面前一个非常负面的示范,我甚至想要离开硅谷。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我还是喜爱我做过的工作,被炒鱿鱼事件的经历丝毫没有改变我热爱的事业。我被人家否定了,但是我一直爱着的事业没有否定我,所以我决定一切从头开始。

  怎么也想不到,当时我认为最倒霉的事情――被苹果电脑开除,现在看来是我所经历过最好的,也是最幸运的事情。失落的沉重心情被从头做起的轻松感所取代,一切对我都不是约束,让我自由进入这一辈子最有创意的年代。

   接下来5年,我开了一家叫做NeXT的公司,又开了一家叫做Pixar的公司,我跟它们谈起了"恋爱"Pixar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由电脑制作的 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Pixar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公司。然后,它们阴差阳错地让苹果公司买下了,我又回到了苹果。我们在NeXT 发展的技术居然成了苹果电脑后来复兴的核心。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我也有了个美妙的家庭。

  我敢肯定,如果当年苹果公司没开除我,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这付药虽然很苦,可是它成为苹果电脑――这个"病人"起死回生的神药。

  有时候,人生会遇到别人用砖头打你的头,但你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只要爱我所做的事情,未来就会是美好的。这些年来就是它让我继续走下去。

  工作将填满你的大半人生,惟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惟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工作。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心全力,你一定会找到。

  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

  我的第三个故事,关于死亡。

  当我17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终生不忘。这句名言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这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

  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干些什么?"每当我连续多天得到的都是一个"没事做"的答案时,我就知道我必须下决心变革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决定时所用过的最重要的"工具"。面对死亡,几乎每一件事,包括所有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困窘或失败的恐惧,都一下 子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东西要失去"这一陷阱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什么道理不去 做顺心而为的事。

  3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我作断层扫描时,在胰脏部位清晰地出现一个肿瘤。在这之前,我连胰脏是什么都不知 道。医生告诉我:那几乎可以确定是一种不治之症,我大概活不到3~6个月了。医生建议我回家,好好跟亲人们聚一聚。这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建议。这话表 示,让我在这几个月内把我几十年想要讲的话都讲完。同时,也表示把每件要做的重要事情安排妥当,让家人尽量轻松些。总之,我要跟家人说再见了!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次切片,从喉咙伸入一个内视镜,从胃进肠子,插了根针进胰脏,取了一些肿瘤细胞出来。他们给我打了麻醉剂,不醒人事,但是我妻子在 场。她后来跟我说:当医生们用显微镜看过那些细胞后,大夫和护士都哭了,因为那是非常少见的一种可以用手术治好的胰脏癌!我接受了手术,康复了。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经历,希望这是最后一次。经历此事之后,我感觉比以前对死亡的抽象理解具体多了。我现在告诉你们我对死亡的认识:没有人想死。即 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没有人逃得过。这是注定的结果,因为死亡是人生最棒的发明,是生命转化的媒介。

   你们虽然年轻,但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被信条所惑,或是盲从信条是难免的,但你要清醒地知道,这就是活在别人的思考结果里。 要记住,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是,一个有成就的人,要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它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它 任何事物都是次要的。

2009/01/03

[图说]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标识背后的故事

    在欣赏好莱坞影片时,你首先看到的也是出现在片头的摄制这部影片的电影公司的标识,比如,梦工厂那个坐在月亮上垂钓的男孩,米高梅的雄狮,华纳兄弟标有WB字样的盾牌等。但你知道隐藏在这些标识背后的故事吗?梦工厂影业公司标识中那个坐在月亮上垂钓的男孩到底是谁?派拉蒙影业公司标识中的那座雄山原型究竟位于何方?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标识中手持火炬的女人又是何方神圣?

 

1. 梦工厂标识:坐在月亮上垂钓的男孩

梦工厂当前的标识

    1994年,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迪斯尼影业公司主席杰弗里卡森伯格和唱片制作人大卫格芬联手创建了一家新的电影公司,取名为"梦工厂";这家新公司最初的标识也是出自3个人之手。斯皮尔伯格希望,梦工厂的标识能够让人们回想起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最初的时候,他们打算将一幅展示一个在月亮上垂钓的男人的电脑合成图片作为梦工厂标识,但动画设计公司"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Magic)的视效总监、曾参与斯皮尔伯格多部影片创作的丹尼斯穆伦认为,手绘标识可能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亨特和儿子威廉

    在这一建议被采纳之后,穆伦便请好友――画家罗伯特亨特帮忙,为梦工厂创作标识。有意思的是,亨特一口气创作了两个标识,其中一个是按梦工厂的要求创作的,另一个则展示的是一个坐在月牙儿上垂钓的男孩。斯皮尔伯格显然对垂钓男孩情有独钟并最终一锤定音,而余下的那个标识则成为历史。这个男孩究竟是谁,很多读者可能已经猜到答案,他就是亨特的儿子威廉。

    我们当前在影片中看到的梦工厂标识是"工业光魔"在亨特画作基础上创作的。参与此次标识创作的还有万花筒影业公司的设计师(负责设计最初的故事板)、"工业光魔"总监戴夫卡森和制作人克林特戈德曼。

 

2:米高梅影业公司标识:雄狮利奥

图片11916年至1924年的高德温标识――最初的"雄狮利奥"斯拉特斯

图片2:米高梅的第一个正式标识――斯拉特斯,使用时间为1924年至1928

图片3:第2只狮子杰基,1928年至1956"服役"

图片4:第3只狮子坦纳,使用时间为1934年至1956

图片5:第4只没有名字的狮子,1956年到1958年间"服役"

图片6:真正的雄狮利奥,"服役期"1957年一直到现在

    1924年,电影公司宣传人员霍华德迪斯为塞缪尔高德温的高德温影业公司设计了"雄狮利奥"标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体育队――雄狮队。几年之后,高德温影业公司与米特罗影业公司以及路易斯梅耶影业公司合并,组建一家新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米高梅,并保留了雄狮利奥这个标识。

    自此之后,共有5头狮子扮演"利奥"这个角色:最初的狮子名叫"斯拉特斯""统领"米高梅1924年至1928年的无声影片;第2头狮子名叫"杰基",是米高梅"雄狮军团"中第一个被观众听到怒吼声的成员。由于仍处在默片时代,当雄狮利奥的标识在大银幕上出现时,相关人员会用留声机播放杰基的咆哮。值得一提的是,杰基也是在1932年染印法彩色影片中出现的第一头狮子;第3头狮子名叫"坦纳",可能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当时杰基仍然出现在米高梅的黑白片中;第4头狮子没有名字,鬃毛非常浓密,但被使用的时间也非常短暂;第5头狮子就是自1957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真正意义上的利奥。

    米高梅的座右铭是"为艺术而艺术"

 

3. 20世纪福克斯公司标识:探照灯加公司名称

    1935年,20世纪影业公司与福克斯影业公司(当时主要是一家影院连锁公司)合并成一家新公司――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连字符随后被取消)。最初的20世纪标识是1933年由著名山水画家小埃米尔科萨创作的。合并之后,科萨用"Fox"替换"Pictures, Inc.",便形成现在的标识。除了这个标识外,1968年影片《决战猩球》末尾处出现的坍塌的自由女神像的绘景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福克斯影片的开场序曲《20th Century Fanfare》与标识的知名度也是不分伯仲,这首序曲由阿尔弗雷德纽曼创作,他后来成为联公司的音乐总监。

 

4. 派拉蒙标识:雄山

    1912年,阿多夫佐科尔与影院巨头丹尼尔弗罗曼和查尔斯弗罗曼兄弟联手创建了Famous Players电影公司,也就是派拉蒙影业公司的前身。派拉蒙的雄山标识最初不过是W.W.赫德金森与佐科尔会面时的涂鸦之作,雄山的原型是他小时候生活过的犹他州的本罗蒙德山(后来的实景标识可能是秘鲁的阿特森拉杰)。派拉蒙的雄山是好莱坞电影公司标识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最初的标识共有24颗星,象征派拉蒙当时的24名签约明星,现在的星数为22颗,但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减少星数。此外,最初的绘景也被电脑合成的山峰和星星所取代。

图片11914年至1952年使用的第1个雄山标识

图片219521954年使用的第2个雄山标识,山体盘旋曲折

图片319541967年使用的第3个雄山标识,选用的是深景版

图片119681975年使用的第4个雄山标识

图片219751987年使用的第5个雄山标识,主打蓝色

图片319872002年使用的第6个雄山标识,使用了电脑影像合成技术

图片:2002至今使用的第7个雄山标识

 

5.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标识:标有WB字样的盾牌

图片119231929年使用的第1个盾牌标识――"Brain Shield"(直译为大脑盾牌)

图片219291936年使用的第2个盾牌标识――"Vitaphone Shield"(直译为维他风盾牌)

图片319361937年使用的第3个标识――"放大的盾牌"

图片119371948年使用的第4个标识――"WB盾牌"

图片219481967年使用的第5个标识―― "经典盾牌"

图片319671970年使用的第6个标识――"WB-7"

图片119701972年使用的第7个标识――"金尼盾牌"Kinney Shield

图片21972年使用的第8个标识――"WCI盾牌"

图片319721984年使用的第9个标识――"W"

图片119841998年使用的第10个标识――"盾牌归来"

图片21998年至今使用的第11个盾牌标识,采用了电脑影像合成技术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是由波兰移民――哈里华纳、阿尔伯特华纳、山姆华纳和杰克华纳这4个犹太人兄弟创建的。实际上,他们出生时并不叫这些名字:哈里原名叫"赫斯兹";阿尔伯特原名叫"亚伦";山姆原名为"斯穆尔";杰克原名叫"伊特扎克"。在改成"华纳"前,他们最初姓什么现在也已成为一个谜,一些人认为是"温萨尔""温斯科拉瑟尔"或者"艾克尔鲍姆"

    最初的时候,华纳兄弟在吸引优秀演艺人才方面陷入困境。1925年,在山姆的力劝下,华纳兄弟拍摄了第一批有声长片。据说,在听到山姆的建议时,哈里曾问到:"有谁愿意听演员们开口说话吗?"现在看来,哈里的顾虑显然是多余的。有声长片的推出了产生了"滚雪球"效应,大大提升了华纳兄弟的知名度。随着时间的迁移,华纳兄弟的标识WB盾牌曾多次经历修改。

 

6. 哥伦比亚标识:手持火炬的女人

    1919年,哈里考恩、杰克考恩两兄弟与乔布兰迪共同创建了考恩-布兰迪-考恩电影公司,也就是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前身。"考恩-布兰迪-考恩"的很多早期作品都是低成本影片,被人形象地称之为"咸牛肉加卷心菜"1924年,考恩兄弟买下了布兰迪的全部股份,将公司更名为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用以提高自身形象。

    "手持火炬的女人"这个标识是1924年设计的,但这位女模特的真实身份从没有得到证实,虽然有10多名女性声称就是标识中的"火炬女郎"。在<span sty

在电影院很舒淇的沙发里落座,几分钟的广告过后,《非诚勿扰》向你走来。但你首先看到的是银幕上飞出一条龙。对了,那是中影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