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有趣,互联生活。令狐葱。

2007/02/08

"买50送50"的悖论

将近春节,各大超市又想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人人乐门前的"买50送50"的大宣传海报无疑吸引了不少人往里去。当我拎着个大箱包从里面出来同时手里攥着8张50元的优惠券的时候,我知道:上当了!
 
先说说我的购物过程(虽然我确实买了一个箱包,但是为叙述方便,下面的过程纯属虚构)。我跑到活动区(活动区可以使用优惠券,当然,你会看到,物品的标价一般在"不参加活动"的区域的两倍或者以上),看着那些标价500、600的箱包,然后询问服务员活动的细则。我想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你是不可能真正领悟这种优惠方式的真谛的,或者说很难。算了,不买官子了,简单的说,就是,你会发现,无论你进来的时候手里又没有优惠券,只要你去买东西,你都会享受所谓的优惠价格,而且,你手里的优惠券一直在增加,而且永远用不完。解释一下,加入我买一个560元的箱包,按照"买50送50"的原则,我可以得到11张50元的优惠券,同时有规则"每消费100元可以使用一张优惠券",而且服务员会怀着观世音菩萨般的慈悲心肠说我可以先借给你优惠券,然后你拿着小票去换来优惠券之后再还给我,所以560元可以使用5张优惠券,最后的结果是:我以310的价格买到箱包,手里还有11-5=6张优惠券!如果你继续买东西的话,你会发现,优惠券还会继续增加!
 
过程简单描述完毕,现在简单分析一下。最近在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感觉经济学无非就是去研究两类人:消费者和生产者(或者再扯上政府),然后分析两条曲线:价格和消费(或者其他形式)。当然我这样说自然是外行之见,班门弄斧了还请见谅。言归正传,在上述我的购物过程中,560应该算是什么呢?标价!在购买者眼里,我是花了310元买了560元的东西,觉得自己大赚特赚了,这个时候就把560这个数字当成了商品价值,也就是物品实际所值的钱数。应该可以看出来了,商家在这里使用一个标价来偷换了一个概念,让顾客在心里觉得自己买这样物品产生了消费者剩余,其实呢,这个物品可能真正的价值是100元,这样,真正获益的是商家,商家产生的生产者剩余是310-100(当然经济学上不是这个公式:〉在这里简单描述之)。其实如果没有标价,你可能觉得这个箱包可以值120元,如果商家要加高于120,你就自然不会购买。但是现在,在一开始,商家就给你偷换了一个概念,让你觉得它值560,然后又言辞优美的描述"让利、血本"什么的,让你觉得不买都对不起自己。
 
说的更简单一点,其实商家就是利用消费者心理来谋取利益。什么是消费者心理?就是觉得有便宜我就得去占,这也是英文bargain 所描述的那种状态,不管需要不需要,先买了再说。说的在通俗一些,加入有一件物品,值10元。如果他的标价是12元,你可能觉得他只值10元,而不会以12元的价格去买它;加入他标价500元,这个时候你就会想它到底为什么只这么多钱?当然你想不出来。但是当你看到它以200元的价格就可以买到的时候,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去买了,而且心理还乐滋滋的以为赚大了,这就是消费者心理。
 
我拎着个大箱子,手里握着8张优惠券,寻思着是不是要进去买点什么把优惠券用掉,要知道,这玩艺后面有个很大的使用最后期限,过了这个天就没这个价了。但是,我也知道,当我再进去一趟出来的时候,手里的优惠券只会多不会少,少的只是钱包里的现金。我问服务员:我怎么感觉着优惠券永远都花不完呢?服务员笑了:花不完就送人啊!送人?那你就又上当了!我的8张优惠券中有3张是别人送的,也就是说,我就是冲着这三张优惠券去买的东西,结果呢,你也看到了,钱包空了的我手里拎着大箱子还攥着8张永远也花不掉的优惠券!
 
令狐葱 写于07年2月8日

没有评论: